• 图片文章
  • 推荐文章
您当前位置:首页>>地方特色>>红色永安
抗战时期永安出版的主要报刊杂志简介
发布时间:2009-07-21 丨 阅读次数:7354

 抗战时期永安出版的主要报刊杂志简介

编者的话:抗战时期永安临时省会荟萃了一批进步文化人士,在党的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旗帜下,积极从事各项进步文化活动,为推动抗日救亡,实现民主政治,繁荣东南文化作出了很大贡献。尤其出版和新闻业特别兴旺,在前后七年多时间里,想继涌现的出版社和编译团体、机关五十多个,先后编行报纸13种,期刊杂志129种,各类书籍800多种,现把目前搜集到的主要报刊杂志简介如下。
    一、 永安出版发行的报纸
    《老百姓》报
    该报是中共福建地下党组织直接领导下创办的一份宣传抗战的通俗报纸,五日刊。创刊于1938年6月,发起人和主编是陈培光。陈当时是中共福建省委联络员,在福建省政府教育厅任职,他利用工作方便,邀请该厅进步青年高时良、林浩藩、卓克淦等参加编辑,不久陈启肃、茅乐楠、徐君梅、姚勇来、沈嫄璋等也先后参加编撰。开始为八开单版,只油印几百份,发行工作是季永绥负责(季当时是永安中华书局经理)。
    该报辟有谈话、常识、故事、诗歌、通讯、时事讲解等栏目。内容进步,文章短小,通俗浅显,观点鲜明,深受民众欢迎。因销数激增,后经多方筹措经费,从第十三期起(约1938年8月)改为铅印,扩大为四开二版,邀请章振乾为发行人,章还通过同学关系在永安县政府履行了登记手续,取得合法执照。1938年11月中共南平工委成立后,该报由工委直接领导,并迁往南平编印,先后由叶康参和叶文煊负责(社址和对外联系仍在永安)。该报每期印数五千多份,其中四千份由永安转发全省各地。
    该报以宣传抗日救亡为宗旨,在社会上影响十分深刻,因而引起国民党特务的注意,几次受到威胁警告。1939年11月12日,该报为纪念孙中山先生诞辰发表一篇“谈话”,痛斥汪伪投降卖国行径,为顽固派所忌恨而被勒令停刊,先后出版100余期。
   
    《福建民报》(永安版)
    该报最早创办于1914年,曾几经易名改版,1934年定名为《福建民报》,是国民党福建当局的官办报纸,为对开四版日报,发行人张志智。抗战爆发后,于1938年6月随省会内迁永安。编行“永安版”和“福州版”两种。该报在抗战时期曾大量刊登揭露日寇暴行和宣传抗战的消息、文章,有过较大影响。1941年皖南事变发生后,国民党当局为进一步控制舆论,抑制进步文化,命令把该报统一划归国民党中央宣传部直接领导,并于同年4月21日改名为《中央日报》(福建版)。
   
    《中央日报》(福建版)
    该报于1941年4月21日由《福建民报》改版而来,属国民党中央宣传部直接领导,由张志智、陈远略先后担任社长,该报在福州、永安同时出版,发行工作分别由翁礼维、林炳康负责。该报主要编发重庆中央社时事新闻,也配发福建各地消息,为国民党福建当属的喉舌,政治观点较为反动。尤其1944年11月以后,曾连续发表署名文章,谩骂攻击永安进步文化界,公然反对民主政治,与南平出版的《东南日报》副刊《笔垒》、永安出版的《民主报》副刊《新语》展开论战。1945年3月13日、14日,该报接连发表《肃清危害党国毒菌》、《强化本党革命的壁垒》两篇社论,咒骂进步文化人是“潜藏在福建境内的反革命及假革命分子”,“深入文化机关团体,盗用公私报纸杂志发布谬论”,“公然倡导其‘联合政府’式的主张”。吁请各级地方领袖“立刻决定对策,并且立刻付诸执行”,用“大刀阔斧的手段”和“擒贼先擒王的方式”镇压进步文化活动。接着,该报又于同年7月7日在国民党参政会四届一次会议开幕之际,炮制了一个所谓“闽省文化界”通电,发出了反共叫嚣,为特务顽固派制造震惊中外的“永安大狱”制造舆论。从7月12日开始,国民党特务在永安和全省各地先后逮捕了29名中共地下工作者和进步文化人士,成为千古奇冤。
    该报于1945年9月抗战胜利后终刊。
   
    《人报》
    该报是综合性的7日刊,创办于1943年2月,社址设永安大街6号,人报周刊社出版,风行印刷分社承印,发行人杨仲持。从目前查到的目录看,其政治倾向较为进步,主要撰稿人有石西民、林林、李广田、千家驹、许杰、吴大琨、艾芜、钱今昔、郑庭椿等人。
    该报属于期刊式的报纸,辟有短论、社会相、理想与生活、文艺等栏。到1943年底止已刊出41期。
   
    《建设导报》该报1943年5月1日创刊于永安,是国民党福建省政府机关报,为四开四版三日刊。社长兼发行人谌震,是省政府主席刘建绪的随从秘书。总编辑周佐严(后因病住院曾由谷斯范接编),编辑谢怀丹、林子力;经理欧化群、副经理刘作舟。钟尚文(原名骆何民)也协助过该社工作。1943年10月,谌震又聘李达仁和王石林分别担任主笔和采访部主任。
    该报是刘建绪主闽时为推行“地方自治”而办的言论阵地,规定全省“各校各保”都要订阅,并由各县统一代扣报费,因而发行量竟达三万份左右。该报虽属官办,但编辑人员多是进步文化人士,除摘登刘建绪一些讲话、文章和报导“地方自治”消息外,大量发表进步文章,评述抗战和世界反法西斯斗争局势,揭露和抨击国统区腐败丑恶的现实,在当时有较大影响。
    由于该报政治倾向进步,顽固派不断施加压力,加上各地县长拒绝代扣报费,于1944年2月4日停刊。
   
    《大成日报民主报联合版》
    《大成日报》是国民党福建省党部的机关报,创办于连城。《民主报》由原《闽北日报》改名而来,是国民党人办的民营报纸。1942年10月,两报在建瓯合并出版《大成日报民主报联合版》,为对开四版日报。1943年9月9日该报迁到永安继续出版发行。实际编务均由原《民主报》负责,省党部原办的《大成日报》只挂个空名,既不出人也不出资。到1944年4月1日《民主报》即宣布单独编行,《大成日报》亦随即停刊。“联合版”前后只办一年半时间,其中在永安编行只有七个月。
   
    《民主报》
    该报原名《闽北日报》,对开四版,1936年11月19日创办于建瓯,1942年元旦改名《民主报》。同年10月与《大成日报》合并出“联合版”,1943年9月9日迁到永安,1944年4月1日恢复单独编行。1945年底抗战胜利后迁到福州,到1947年3月被国民党特务唆使暴徒捣毁而关闭。
    该报是国民党同人办的民营报纸,社长朱宛邻为省党部执委。总编辑颜学回(后副社长兼总编)是国民党内坚持抗日进步的爱国人士。该报创办以来,政治态度比较开明,刊登不少抗日进步文章。尤其迁到永安以后,聘请董秋芳主编《新语》副刊,进步倾向日趋明显,发表了大量揭露社会黑暗现实和抨击时弊的文章,并组织过几次有关文学创作,文艺运动,妇女解放等专题讨论,影响甚大。1944年8月以后,该报聘请著名国际问题专家羊枣(杨潮)撰写社论和政治军事论文,羊枣又时常组织李达仁、郑书祥、赵家欣、叶康参、谢怀丹等人撰写社论和其他文稿,实际上羊枣已成为该报的主笔,在抗战后期对国统区不断高涨的抗日民主运动,对东南文化建设都发挥了极大的推动作用。
    此外,永安当时的报纸还有:
    《中国儿童时报》(3日刊),创办于1943年,是教育界同人报,发行人田惜奄。
    《良心话》报,创办于1943年,发行人闵惠先。
    《青闪话》,创办于1944年4月,发行人王宜球。
    《正义日报》,创办于1944年5月,是国民党中统特务永安区办,发行人赖文清。
    《长风报》,创办于1944年7月,发行人罗丹。
    《民权报》(三日刊),创办于1945年,发行人何鼎新。
   
    二、永安出版的期刊杂志
    《公余》(半月刊)
    1937年1月创刊于福州,始为月刊,由福建省县政人员训练所编。第1卷出6期,第2卷起改为半月刊,与省政府公报室合编。该刊是份综合性刊物,容量甚大(16开150码),辟有各科讲话(有哲学、自然科学、经济、国际形势、教育、政治等)、时评、论文摘萃、各界消息、现代人物、书报评介、大事日志等栏。1937年9月出至第3卷第3期后与《闽政月刊》合并,改为《闽政与公余》旬刊,至翌年9月共出37期,后又各自分开单独编行。该刊复刊时已在永安出版,到1939年2月出复字第10期止终刊。该刊登载的文章,有不少出自名家之手,如郭沫若的《节约与抗战》,蒋百里的《抗战一年之前因与后果》,郁达夫、臧克家的诗,以及章乃器、王鲁彦、沈钧儒、许涤新、金仲华、曹聚仁、范长江、戈宝权等人的作品或译著,在抗战初期有过较大影响。
   
    《闽政月刊》

1937年3月创办于福州,始由福建省县政人员训练所编,不久与省政府秘书处公报室合编。是一份综合性政刊。始分三辑单独编行:“民财建辑”由县政人员训练民编;“教育辑”由教育厅编;“警保辑”由保安团特别党部编。自1937年7月第2卷第1期起,把三辑合并(教育辑续出至1939年6月止)。沪战爆发后,该刊与《公余》合出《闽政与公余》旬刊。当时称为“非常时期合刊”。1938年5月随省会迁永安编行。同年9月又各自恢复原有刊名。《闽政月刊》在永安复刊后续出第3卷第1期,到1941年12月出至第9卷第6期止终刊。该刊的省政史料,省政要闻和大事日志等栏,保留了一些史料。许钦文、董秋芳常在该刊发表文章,有过一定影响。
   
    《闽政与公余》旬刊
    1937年9月创刊于福州,福建省政府秘书处公报室与县政人员训练所共同编行,该刊是“七·七”抗战爆发后,随着各方面的整理与紧缩,把当时正在编行的《闽政月刊》与《公余》半月刊合并而成,称为“非常时期合刊”。1938年5月随着省会内迁永安编行。到翌年9月10日出至37期止终刊。该刊创办不久,正值抗日民族统一战线形成,国共第二次合作,抗日救亡运动如火如荼。因而刊登了不少反映当时抗日救亡运动的实际情形。其“战地写真”(后为“战地素描”)一栏,曾先后登载郁达夫、董秋芳等人关于沪淞抗战的报道,并大量转载武汉《大公报》、《群众》周刊等文章,其中有范长江、孟秋江撰写的战地报告文学,有朱德的《八路军的抗战》,董必武的《群众运动诸问题》,张劲夫的《战地所见的严重问题》,薛慕桥的《抗战中的乡村政治问题》,及许涤新、马寅初、章乃器、徐迟等知名人士的文章。在当时消息闭塞的福建,曾产生过很大的影响。
   
    《福建教育通讯》(周刊)
    1937年12月创刊于福州,原名《教育通讯》,福建省教育厅编审委员会刊行,主编高时良。1938年6月迁永安继续发行。同年8月第二卷起改名《福建教育通讯》,到1940年12月出至第6卷第22期止停刊(以前各卷均为24期)。
    该刊先后辟有特载、报告、短论、研讨、纪事、计划、补充教材、书报评介、问题解答、通讯等栏,主旨在于“沟通本省教育消息,指示本省地方教育设施”,多见高时良、陈培光、董秋芳、陈启肃等人文章。1939年10月(4卷10期)编出“讨汪肃奸中心号”,发表教育界讨汪肃奸集体意见。
   
    《现代青年》(月刊)
    1938年1月创刊于福州,福建省教育厅编审委员会编行,仅出第3期止停刊,1939年11月由改进出版社接办,在永安编行,卷期另起,到1942年12月出至第7卷第2期止停刊(每卷为6期)。
    该刊是个综合性通俗读物,其目标“是想在各方面供给青年朋友一点知识”,“以满足其旺盛的求知欲望”,“补学校教育的不足,或给失学青年的业余的进益”。先后由陈东帆、卢茅居、卓如、陈培光、赵家欣主编,不少知名人士为该刊撰稿。有邵荃麟的长篇翻译小说连载和杂感;有章靳以、光未然、丁乙、雨田、彭燕郊、夏琪、叶康参、诸葛朱(赵家欣)等的文艺作品;赵家欣、高时良的时事评伦;王西彦的文学理论常识;陈友琴的写作知识;杜菱的戏剧常识;施寄寒的文化技术讲话;沈炼之、傅衣凌的社会史讲话;黎烈文、卢茅居的短评;许天虹的译著等。该刊的“青年园地”先后刊登了80多位青年作者100多篇的文学作品,还举办过征文竞赛,有薛海燕等7名青年获奖,为培植文艺新军尽了遗力。
    该刊于1943年7月又由省教育厅编审委员会在南平复刊,主编人徐群藩,编辑林性彝,到1944年2月出至新2卷2期止终刊。
   
    《福建省银行通讯》(周刊)
    1938年2月创刊于福州,福建省银行秘书处编行,同年6月迁永安编行,到1942年9月出至第7卷第42期止终刊。
    该刊1938年和1940年分别编辑《福建银行纪念刊》,纪念该行成立三周年和五周年。1940年还办有《副刊》,仅出一期,后改名《业余生活》单独编行。
   
    《新闻杂志》(半月刊)
    1938年初创刊于福州,福建新闻杂志社编辑,福建民报社经理部发行。该刊的实际主持人是国民党军统特务、《福建民报》社长方言,是军统在福建的机关报。多转载国际和全国性文章,原为周刊。到1938年6月出至第1卷第10期止曾一度停刊。1939年元旦复刊,后迁永安发行,到同年4月已出复字第18期。
   
    《教战导报》(半月刊)
1938年8月15日创刊于永安,福建省立师范学校教战导报社编行。该校校长王秀南兼社长和总编,许钦文、郑永祥、郑诗白、吴秋山、林鸿翥等先后参加编辑,到1942年12月已刊出第2卷第13期。
    该刊除报导本校一般教学消息外,大量刊登时事新闻,收有不少文艺作品,王秀南、许钦文先后发表多篇文章。
    该刊还附办《教战画报》,以抗战为题材,揭露和讽刺日伪的丑恶。
   
    《民教指导》(周刊)
    1938年9月创刊于沙县,福建省军管区国民军训处编行,陈仪题签。该刊是份小型通俗刊物,多报导本省各地战时民校活动消息,指导民校实施,提供一些教学资料。1939年1月改由省教育厅编审委员会编辑,在永安发行,卷期续前。该刊第1卷只出16期,第2卷为24期。到1940年6月已出第3卷第11期。
   
    《战时民众》(半月刊)
    1938年10月创刊于沙县,原由福建省军管区国民军训处编辑,是四开二版报纸式旬刊,主要为战时民校提供补充读物,不对外发行,仅出12期。1939年2月随民校行政业务一起归并教育厅,该厅共编出新26期,对外发行。
    1940年1月由改进出版社接办,改为半月刊,主编姚勇来,主要撰稿人有沈嫄璋、徐君梅、达仁、蔚青、赵芷厂等。该刊先后辟有谈话(后改短论)、时事分析、抗战故事、现代知识、民众茶馆、谜语、诗歌、木刻等栏,内容浅显通俗,非常适合农村宣传和民众口味,颇受民众欢迎。1940年4月编出“讨汪特辑”,挞伐汪伪之流投降卖国罪恶行径,有过一定影响。到1941年6月出至第3卷第11期止停刊,同年9月改出单行本。
   
    《改进》(月刊)
    该刊是改进出版社创办的一个代表性刊物,1939年4月1日创刊于永安。始为半月刊,1941年5月后改为月刊。到1946年7月25日出至第13卷第4期止终刊,计出112期(其中福州出版8期)。第1卷至第5卷第11期由黎烈文主编;第5卷第12期至第6卷第12期由沈炼之主编;第7卷起改6期为1卷,由倪师坛、郑庭椿编辑;1945年底迁福州编行,由林天兰任主编。前后担任编委的还有吴朗西、陈东帆、周学普、陈建民、王西彦、周玉津、叶培馨、董秋芳等。
    该刊是一份政治、经济、社会、教育、科学、文艺的综合性刊物。黎烈文在《发刊词》中说其宗旨是“配合长期抗战需要”,“推动内地文化据点”的建立,以鲁迅“推重车上峻坡”的精神,力求“对抗战和建国两重工作都能有些许贡献”。
    该刊作者阵容十分严整。全国一些知名作家、学者,如吴伯萧、杨朔、靳以、谢冰莹、巴金、周宪文、马寅初、台静农、胡愈之、蒲风、蒋百里、杨骚、朱自清、孟秋江、胡风、郭沫若、邵荃麟、艾芜、聂绀弩、范长江、章乃器、千家驹、老舍、金仲华、钱俊瑞、宋之的、宋云彬、张志让、羊枣、葛琴、黄药眠、王造时、臧克家、冯友兰、朱洗、胡仲持、易巩、王亚南、郭大力、徐中玉、费孝通等,都先后在该刊发表过作品,在东南各省有很大影响。该刊前后发表的译作共640多篇,占全部作品的47.5%,对扩展读者视野,激励民族精神,繁荣文学创作,活跃学术气氛都产生过积极的作用。
   
    《现代儿童》(月刊)
    该刊原由福建省教育厅创办,1939年9月由改进出版社接办,在永安编行。1946年7月15日终刊于福州,共出110期(其中福州出版9期),先后由张文郁(朱力)、葛琴(允裴)、柯咏仙(静林)、许粤华(雨田)主编,1945年底迁福州后由郭风(郭嘉桂)主编。
    该刊始为月刊,编4期后改半月刊,第6期起又恢复月刊,是少年儿童通俗读物,栏目众多,内容广泛,文章短小,趣味性浓。常报导抗战时事新闻,英雄传记,对厦门市儿童救亡剧团的活动消息曾作连续报导,其“儿童创作”栏每期都发表4篇以上儿童作品,编过不少特辑,深受少年儿童的喜爱。
   
    《闽师通讯》(半月刊)
    1939年10月创刊于永安,福建省立师师范学校同学会编辑,附在《教战导报》发行。仅见出一期。
   
    《福建教育》(月刊)
    1940年1月31日创刊于永安,福建省政府教育厅编行,徐君梅编辑。1941年9月出至第9期止停刊,后于1948年3月在福州复刊,改为季刊,仅出一期。
该刊为教育研究刊物,主旨在于“介绍教育学术思想,探讨各种教育实际问题,阐扬政府教育政策,供给中小学补充教材”。栏目众多,容量甚大,多见于炳文、徐君梅、张俊玕、蒋建策、丁重宜、卓克淦、林浩藩、施寄寒、徐君藩等人文章。第8期为“戏剧教育专号”,发表王梦鸥、陈启肃、林舒谦、石叔明、王光乃等人戏剧论文。
   
    《战时木刻画报》(月刊)
    1940年2月创刊于永安,改进出版社编行。始为半月刊,后改月刊,主编人江则民、萨一佛。1941年9月停刊,后改出单行本。
    该刊是改进出版社颇具特色的通俗画刊,有故事画、漫画、连环画、木刻画等,以抗战主要题材,内容通俗生动,形象逼真,在群众中有一定影响。如江则明的11幅连环画《阿娜姑娘》,萨一佛的木刻《日本鬼子已到了山穷水尽》,朱鸣岗的木刻《不要有一刻疏忽了监视敌人的任务》,弗人的木刻《中国人不打中国人,掉向枪头打鬼子》,丁明根据谷斯范原著设计的连环画《新水浒》等。
   
    《现代文艺》(月刊)
    1940年4月25日创刊于永安,改进出版社编行,1942年12月25日出至第6卷第3期止停刊,共出33期,王西彦、章靳以先后担任主编。
    该刊是改进出版社中战斗性最强的一份纯文艺刊物。它是当时在浙江领导东南文化工作的邵荃麟,推荐王西彦来永安开辟的一个战斗文艺阵地。创刊号和最初几期稿子,大部分由邵荃麟亲自组稿后从浙江寄来。该刊出版后,邵荃麟给予很高评价,说它“不仅可以跟全国各大文艺刊物匹敌一下,而且有些地方还显出它的特色”。邵还对该刊提出了今后应加强文学理论建设等四点意见,对该刊发展有很大指导意义,1940年6月前后,浙江金衢特委被敌破坏,邵偕同夫人葛琴辗转到永安蛰居半年多,对该刊也有影响。因此该刊在文艺理论建设上的成就尤为突出,前后发表过60多篇战斗性很强的论文,踊跃参加当时整个国统区关于文艺“民族形式”、“大众化”、“暴露与讽刺”等思想理论论争,还批判了“与抗战无关”论和“战国派”文学,抨击了国民党的反动文艺政策。该刊创办以来,先后发表的中短篇小说有80多篇,散文60多篇,新诗100余首,通讯报告40多篇,外国作家、作品译介30多篇。其中不少出自名家手笔,如邵荃麟、冯雪峰、唐弢、艾青、骆宾基、欧阳凡海、章靳以、胡风、艾芜、司马文森、聂绀驽、葛琴、许钦文、张天翼、何其芳、臧克家、于黑丁、巴金、骞先艾、穆木天、碧野、易巩、田涛、夏琪、许杰、李广田、邹荻帆、鲁彦、方敬、绿原等,都发表过文艺作品和理论文章。本省作家童晴岗、郭风、何阳、彭燕郊也发表过不少作品。该刊在培养青年作家方面作了很大努力,举办过“二周年纪念印花征文”竞赛,应征新作63篇,刘黑枷、何阳、缪雨分获前三名。
    该刊发行量达一万份左右,是当时发行量最大的刊物之一,在东南各省乃至全国都有一定影响。
   
    《福建大学周刊》
    福建大学是陈仪主闽期间筹办的。1939年9月开始筹备,翌年4月正式成立福建大学法学院,设有法律、政治、经济、会计四个学系,同时省府还决定把省立医院和农学院合并到福建大学。该刊即在此时创办的校刊。但由于福建大学未获国民党行政院批准,不久即奉令解散,该刊也只发行三期就停刊。
   
    《福建体育通讯》(不定期)
    1940年6月15日创刊于沙县,福建省立公共体育场编,郑贞文题签。该刊主旨是“介绍体育学术,辅导地方体育设施,沟通省内体育消息,探讨各种体育实际问题”。第1卷共出6期。自1942年9月第2卷3、4期合刊起,迁永安编行,到1943年8月出至第3卷第1期止停刊。
   
    《会务通讯》(月刊)
    1940年7月15日创刊于永安,福建省临时参议会编行。该会成立于1939年5月,是个虚设机构,共有35位议员,参议长郑祖荫在《发刊词》中说,本会“除了一年两度的聚首以外,一向散处各地,沉浸在静默的空气里”,“特辟这么一个小小的园地,希望大家都来充一个有力的园丁”。主要内容有特载、论述和会议录、施政报告、决议案实施情形、调查等。到1942年2月已出20期。
   
    《业余》(月刊)
    1940年6月创刊于永安,福建省银行总管理处经济研究室编辑课编,原名《省行通讯副刊》,仅出1期。同年9月改名《业余生活》,卷期续前,仍保留“省行通讯副刊”字样。1941年2月第3期起移该行行员互助社编,始为季刊,同年12月第1卷第6期后更名《业余》月刊,由金融研究室编。
    该刊“以灌输经济金融知识,增进德行修养为主”,辟有金融理论、译著、文摘资料、法规及经济消息等栏,亦有文艺作品,连载过刘永溍的《坡词十二讲》,陈启肃的独幕剧《悔》及潘懋勋的散文、漫画等。1942年6月已出第2卷第6期。

 

 

 

《音专通讯》(月刊)
    1940年10月创刊于永安,福建省立音乐专科学校编行,到1941年8月出至第2卷第2期止终刊。
    省立音专原由省公务人员训练所附设的音乐训练班扩组而来。1940年8月正式成立,首任校长蔡继琨。该刊是份小型校刊,报导本校消息,也刊登一些音乐艺术和理论文章,介绍各国音乐动向和音乐家评介。
   
    《福建青年》(月刊)
    1940年10月10日创刊于南平,福建青年月刊社编行,是份综合性刊物,发行人韩之溥,因印刷困难于翌年10月停刊。
    1944年10月在永安复刊,卷期另起,福建青年出版社编行,《征稿简则》称:“本刊以阐明本党主义,统一青年革命思想,树立中心理论,灌输青年知识,发扬青年革命光荣,鼓励青年蓬勃朝气及增进青年身心健康为宗旨”。辟有特载、论坛、青年问题、时事述评、青年园地、文艺等栏。许钦文在该刊先后发表不少短文和文艺作品,亦多见登载保安处长黄珍吾的文章。
    该刊于1947年8月终刊于福州。
   
    《经济评论》(半月刊)
    1940年10月创刊于永安,福建省立农学院编行,主编人刘子崧,1941年初停刊,前后共出6期。
   
    《剧教》(月刊)
    1941年1月创刊于永安,福建省教育厅戏剧教育委员会编行,主编陈启肃,编辑林舒谦、石叔明。先后辟有短论、专载、技术、论文、剧本、通讯、报导等栏。到1942年9月出至第2卷第9期止停刊。前后发表独幕和多幕剧本20多个,有陈启肃、林舒谦、萨兆琛、谷剑尘、林椿、亚风等人的话剧,李澜平的平剧,吴慈的儿童剧,及石叔明、纪零、徐君藩、徐君梅、王梦鸥等的戏剧理论,技术和短评、译作等。该刊对当时剧运的发展起了积极的推动作用。
   
    《新农季刊》
    1941年元旦创刊于永安,福建省立农学院新农季刊编辑委员会编行,1947年12月出满5卷停刊。该刊拥有编委12人,编委主任周明祥。院长严家显在《发刊辞》中说,该刊的方针“着重研究、教学双方之进展”。辟有论著、调查报告、试验报告、院闻、译文等栏。第1卷按季发行,第2卷起多为两期合刊(实为半年刊)。1945年12月迁福州出版第4卷合订本。第5卷合订本到1947年12月出版后终刊。
   
    《福建省立农学院院刊》
    1941年4月15日创刊于永安,省立农学院院刊编辑部编行。主要报导本院工作计划、报告、法规、消息等项内容。该刊1945年后几乎每年只出一期“周年纪念专号”。到1947年底止一共只出28期。1948年11月后改为报纸式刊物,由新院长符致逵题签。到1949年1月,新出5期后停刊。
   
    《福建剧坛》(半月刊)
    1941年7月1日创刊于永安,福建省教育厅戏剧教育委员会编行,主编陈启肃,编辑林舒谦、石叔明。1942年6月已出第7期。该刊是剧教会办的第二种戏剧刊物。鉴于《剧教》月刊篇幅有限,一些短文、零讯难以收入,因而创办该刊“专作报导、批评、介绍、通讯之用”。辟有剧本评介、剧人介绍、技术问答、剧人短简、国内及本省、本会消息等栏。登有本省剧人陈启肃、林舒谦的事略和董每戡、向培良、谷剑尘、王梦鸥的信简,保留了一些福建剧运史料。
   
    《国民教育指导月刊》
    1941年7月31日创刊于永安,国民党中央教育部国民教育司与福建省政府教育厅合编,刊头由陈立夫统一题写。实际编辑人为徐君梅、蒋遒。该刊始为月刊,第7期后改为双月刊。其主要使命是指导和推进国民教育,辟有教育讲座、行政计划、教材教具、教学方法、实况介绍、实验报告、书报介绍、调查统计、通讯研究、教师园地等栏。第一卷的各期均为各种教育专号、特辑。到1947年2月已出满4卷(每卷12期)。
《认识》(半月刊)
    1941年8月15日创刊于连城,国民党福建省党部宣传处编行,是省党部机关综合性刊物,政治、经济、军事、社会、文艺均收,但大部分是转载各报刊文章。1943年5月迁到永安编行,同年底出至第2卷第24期止终刊。
   
    《福建师专校刊》(不定期)
    1941年10月10日创刊于永安,福建省立师范专科学校编行。1942年4月出第6期后迁往南平水南,到1944年6月已出第19期。
   
    《福建省研究院社会科学研究室专刊》
    社会科学研究室由原福建省研究所社会科学部演化而来,始设长汀厦大校内,1940年底迁到永安,崔宗埙为研究室主任。
    该刊于1941年创刊于永安,仅见出1号,刊登刘子崧《福建农垦之经营方式》。
   
    《华南通讯社通讯稿》(周刊)
    华南通讯社是福建省政府自设的一个新闻通讯机构,约办于1941年,发行人张志智,编辑有陈裕清、张永、程志刚、陈大甲等人。该社除每周编发《通讯稿》外,还编有《甲种稿》(日讯)和《特约稿》(周讯)两种,同时发行。该刊到1943年7月已发20期。
   
    《施教通讯》(不定期)
    1941年创刊于永安,福建省教育厅民众教育第三巡回施教团编,属于汇报、交流性质的小型刊物,到1943年8月终刊。
    该团前身为省抗敌后援会的战地工作队,1939年后援会撤销,战地工作队由教育厅戏剧教育委员会于1940年8月1日统编为第三巡回施教团,团长林启福,演职员20人左右。该团曾先后驰赴闽西、闽东、闽北共25个县市巡回演出,其使命是:一为对民众宣传抗战,实施戏剧教育;二为辅导各地宣传团队及各级学校的戏剧演出。该团除为主演出话剧外,还兼及音乐、漫话、壁报、演讲等。前后三年共演出多幕剧13个、独幕剧23个,计250多次,受教育人数达50万人。对普及群众文化教育,发展剧运,推动全面抗战都起过较大作用。
   
    《新福建》(月刊)
    1942年1月31日创刊于永安,福建省政府秘书处编译室编行。到1946年底出至第10卷止终刊。
    该刊是刘建绪主闽期间省政府的一份综合性政刊。其征稿范围“除阐扬主义、国策、宣达政令、政情外,凡关于政治、经济、文化、教育、文艺等一般论著或评述,皆所列入”。辟有省政要闻,省政史料、大事日志、杂俎、论著等栏,前后编过不少特辑、专号。当时省府编译室先后有董秋芳、李由农、赵家欣、钱念文等进步人士参加编撰,办刊态度较为开明。羊枣曾先后在该刊发表过五篇军事时事论文,许钦文、董秋芳、赵家欣等亦刊登过多篇评论和文艺作品,其省政要闻和史料,虽有些内容失之夸大铺张,亦保留了一些信史资料。
   
    《中等教育》(月刊)
    1942年4月创刊于永安,福建省教育厅编行,徐君梅编辑,到1944年4月出至第2卷第11辑止终刊(第1卷为12辑)。
    该刊是研究中等学校教学理论与实际问题的专刊。辟有论著、实况介绍、补充教材、通讯研究、调查统计、书报介绍、教育动态、工作计划、法令章则等栏。并针对学校实际问题,集中编过不少专号、特辑。如“师资问题特辑”,特约省内外教育行家周宪文、杜佐周、郑宗海、檀仁梅等撰稿。对发展中等教育起过积极作用。
    该刊到1944年5月后改名为《中教与社教》,卷期另起。
   
    《福建动员》(月刊)
    1942年5月5日创刊于永安,福建动员月刊社编行。发行人何永德、编辑高多达。同年9月出至第5期止停刊。
    该刊的创办正值国民党政府公布《国家总动员法》之日。创刊号为“国家总动员专号”,登有蒋介石的两篇训词及《国家总动员法》全文,还有陈肇英、刘建绪、郑祖荫、周世辅等人文章,宣扬“国家至上,民族至上”;“意志集中,力量集中”;“军事第一,胜利第一”的观点。
   
    《经济导报》(月刊)
    1942年5月15日创刊于永安,福建省商会联合会经济研究室编行。商会主席胡兆祥为发行人。该刊特约撰述人有王世颖、朱博能、周宪文、刘子崧、杜俊东、杨振先、符致逵等24人,辟有短论、论著、译述、经济资料、选载、法规摘要、经济动态、杂讯、附录等栏、多刊登一般         经济理论与各地商情文章。
    1943年6月出至第2卷(每卷为6期)止终刊。
   
    《福建省研究院院务月报》
    1942年9月1日创刊于永安,福建省研究院编译出版室编。是一份小型院刊,辟有院闻、各研究所动态、国内学术界消息、附录、书报介         
   《   
1941年10月10日创刊于永安,福建省立师范专科学校编行。1942年4月出第6期后迁往南平水南,到1944年6月已出第19期。
   
    《福建省研究院社会科学研究室专刊》
    社会科学研究室由原福建省研究所社会科学部演化而来,始设长汀厦大校内,1940年底迁到永安,崔宗埙为研究室主任。
    该刊于1941年创刊于永安,仅见出1号,刊登刘子崧《福建农垦之经营方式》。
   
    《华南通讯社通讯稿》(周刊)
    华南通讯社是福建省政府自设的一个新闻通讯机构,约办于1941年,发行人张志智,编辑有陈裕清、张永、程志刚、陈大甲等人。该社除每周编发《通讯稿》外,还编有《甲种稿》(日讯)和《特约稿》(周讯)两种,同时发行。该刊到1943年7月已发20期。
   
    《施教通讯》(不定期)
    1941年创刊于永安,福建省教育厅民众教育第三巡回施教团编,属于汇报、交流性质的小型刊物,到1943年8月终刊。
    该团前身为省抗敌后援会的战地工作队,1939年后援会撤销,战地工作队由教育厅戏剧教育委员会于1940年8月1日统编为第三巡回施教团,团长林启福,演职员20人左右。该团曾先后驰赴闽西、闽东、闽北共25个县市巡回演出,其使命是:一为对民众宣传抗战,实施戏剧教育;二为辅导各地宣传团队及各级学校的戏剧演出。该团除为主演出话剧外,还兼及音乐、漫话、壁报、演讲等。前后三年共演出多幕剧13个、独幕剧23个,计250多次,受教育人数达50万人。对普及群众文化教育,发展剧运,推动全面抗战都起过较大作用。
   
    《新福建》(月刊)
    1942年1月31日创刊于永安,福建省政府秘书处编译室编行。到1946年底出至第10卷止终刊。
    该刊是刘建绪主闽期间省政府的一份综合性政刊。其征稿范围“除阐扬主义、国策、宣达政令、政情外,凡关于政治、经济、文化、教育、文艺等一般论著或评述,皆所列入”。辟有省政要闻,省政史料、大事日志、杂俎、论著等栏,前后编过不少特辑、专号。当时省府编译室先后有董秋芳、李由农、赵家欣、钱念文等进步人士参加编撰,办刊态度较为开明。羊枣曾先后在该刊发表过五篇军事时事论文,许钦文、董秋芳、赵家欣等亦刊登过多篇评论和文艺作品,其省政要闻和史料,虽有些内容失之夸大铺张,亦保留了一些信史资料。
   
    《中等教育》(月刊)
    1942年4月创刊于永安,福建省教育厅编行,徐君梅编辑,到1944年4月出至第2卷第11辑止终刊(第1卷为12辑)。
    该刊是研究中等学校教学理论与实际问题的专刊。辟有论著、实况介绍、补充教材、通讯研究、调查统计、书报介绍、教育动态、工作计划、法令章则等栏。并针对学校实际问题,集中编过不少专号、特辑。如“师资问题特辑”,特约省内外教育行家周宪文、杜佐周、郑宗海、檀仁梅等撰稿。对发展中等教育起过积极作用。
    该刊到1944年5月后改名为《中教与社教》,卷期另起。
   
    《福建动员》(月刊)
    1942年5月5日创刊于永安,福建动员月刊社编行。发行人何永德、编辑高多达。同年9月出至第5期止停刊。
    该刊的创办正值国民党政府公布《国家总动员法》之日。创刊号为“国家总动员专号”,登有蒋介石的两篇训词及《国家总动员法》全文,还有陈肇英、刘建绪、郑祖荫、周世辅等人文章,宣扬“国家至上,民族至上”;“意志集中,力量集中”;“军事第一,胜利第一”的观点。
   
    《经济导报》(月刊)
    1942年5月15日创刊于永安,福建省商会联合会经济研究室编行。商会主席胡兆祥为发行人。该刊特约撰述人有王世颖、朱博能、周宪文、刘子崧、杜俊东、杨振先、符致逵等24人,辟有短论、论著、译述、经济资料、选载、法规摘要、经济动态、杂讯、附录等栏、多刊登一般经济理论与各地商情文章。
    1943年6月出至第2卷(每卷为6期)止终刊。
   
    《福建省研究院院务月报》
    1942年9月1日创刊于永安,福建省研究院编译出版室编。是一份小型院刊,辟有院闻、各研究所动态、国内学术界消息、附录、书报介    绍等栏。1943年3月已出第7期。
    省研究院前身为省研究所,成立于1939年4月,是福建最高学术咨询机构,聘厦大校长萨本栋兼任所长,设长汀厦大校内。1940年9月萨迭请辞职,改聘省府顾问沈铭训兼代所长,萨仍为名誉顾问。同年11月扩大为省研究院,迁到永安,聘汪德耀为院长。1943年改聘候宗濂继任,1944年4月由地质学家周昌芸接充。
   
    《剧讯》(月刊)
    1942年10月创刊于永安,福建省教育厅民众教育第一巡回施教团编行,永安立达书店经售。主编石叔明,编辑赵肃芳。该刊宗旨在于“报导全国剧讯,建立戏剧通讯网,登载优秀作品,建立戏剧理论”。辟有专论、剧评、剧人手札、剧讯、报导、技术等栏。登有田汉的《序(走出愁城)》,陈白尘、向培良、曾也鲁、董每戡等人手札,1943年9月终刊。
    第一巡回施教团原名为战时国民教育巡回教学团(时简称“战教团”),成立于1939年9月16日,团长陈启肃,是福建最高教育当局直接办的以戏剧为教育工具的一个团体。同年11月在永安演出,影响很大,后又四次赴闽南、闽西、闽北20多个县,演出150多次,电影100多次。观众60多万人(次)。巡回演出,以话剧为主,兼办电影放映、体育表演、音乐演奏、漫画展览等项,每到一地还到学校进行示范教学,开各种座谈会、办短训班,辅导各地抗战戏剧、歌咏团队演出。集教育和艺术为一体。对推动各地剧运、学运及动员群众参加抗日救亡活动效果甚佳,影响极广。
    《剧讯》即在全省剧运高潮中诞生,对报导各地剧运讯息,提供戏剧理论和技术指导,互相交流经验,不断提高水平都起了良好的作用。
   
    《福建妇女》(月刊)
    1942年11月创刊于连城,国民党福建省党部妇女运动委员会编行。主编陈中英在《发刊词》中称该刊一“为宣扬本党主义及政纲政策”;二“提倡妇女运动”;三“改善妇女家庭生活”。辟有短评、论坛、特写、文艺、妇女史话、动态、家庭常识、生活指导等栏,编过不少特辑,收有部分文艺小品。
    该刊1943年迁永安霞岭编行,1944年底就迁往福州乌山,到1946年6月已出至第8卷第1、2期合刊。
   
    《国立音乐专科学校校刊》(月刊)
    1942年11月1日创刊于永安,国立福建音乐专科学校编行,1943年5月出至第7期止停刊。
    音专学校原为省立,校长蔡继琨。1942年8月改为国立,校长为卢前。该刊是小型刊物,始为半月刊,第3期起改为月刊。辟有通告、法规、特载、消息、学生活动等栏,报导本校消息、动态,刊登音乐理论和音乐创作。
   
    《福建言论动向》
    1942年创刊于永安,福建省图书杂志审查处编行,先后共出5期,
    福建省图书杂志审查机构是1937年7月国民党公布《战时图书杂志原稿审查办法》后成立的。原由福建党、政、宪、警联合组成图书杂志审查委员会。1941年7月才成立专门机构,委派周世辅为处长。同时在福州、南平、龙溪、晋江等设立分处,在20余个重要县份设立图杂志审查专员办公室,加紧文化统制。该刊的使命是搜集反映国统区及福建各地图书杂志出版发行动态,文化界动态及舆论动向,转载全国查禁书刊目录和报导本省查禁情况。
   
    《福建训练月刊》
    1943年元旦创刊于永安,福建省地方行政干部训练团编,该团服务社(设永安茅坪)发行。主编人为该团教育长王原一。1944年6月出至第3卷第6期止停刊。
    地方行政干部训练团(简称“政干团”)系1940年3月由省公务人员训练所改组而来,原设三元,后迁永安。1940年4月在三元编行《政干通讯》半月刊(后改旬刊),出至13期止;同年9月改名《省政干团报告》月刊,至年底出11号;1941年1月改名《政干团刊》;同年7月又改名《干部训练》,仅出2期停刊。直到1943年元旦创办本刊,刘建绪题签。主编王原一在《前言》中说,该刊在于“使本团全体教职员及在团离团学员加深党义的研究,明了世界的情势,国内的情况及本省实施方针,与各地风土人情的种种现象,并督促其进修,互相砥励,以保日新又新的精神”。辟有特载、论著、时事述评、法规、训练概况、学员通讯、名著选读、文艺、人事动态等栏。
    该刊从第3期起,与省地方行政干部训练委员会合编,增加诗歌、小说、剧本、散文等文艺作品,内容较前充实广泛。
   
《闽政导报》(月刊)
    1943年1月创刊于永安,福建省政府秘书处编译室编行。原名《闽政简报》,是小型政刊。内容包括民政、财政、教育、振济、行政要闻等。1945年6月出至30期。从31期起改名《闽政导报》,增列施政指导与法令解释两项内容。到1946年7月出至42期止终刊。
   
    《敌伪研究通讯》(旬刊)
    1943年1月创刊,永安联合新闻社编行。社长蔡力行,主编蔡振扬。《启事》称该刊的目的在于“暴露故伪阴谋,解剖敌伪内情,研究制裁敌伪方案。”辟有专论、敌伪内情分析、敌酋内奸群像、敌伪零讯等栏,仅见出2期。
   
    《文选》(月刊)
    1943年1月16日创刊于永安,福建省研究院文选月刊社编行。1943年9月已出第2卷第3期。
    该刊属于文荟性刊物,称“杂志之杂志”。多荟集重庆、桂林、昆明等地重要报刊的知名人士作品,有郭沫若、茅盾、老舍、冯友兰、李广田、林同济、林语堂、洪深、邵力子、胡适、柳亚子、艾芜、金仲华、龚德柏等人作品。同时也登载一些译著,如沈炼之、郑庭椿、刘邦琛合译的《天下一家》(威尔基著)等。
   
    《世界译丛》(月刊)
    一九四三年七月创刊,永安英语锁钥社编行,立达书店经售。至一九四四年七月已出第四期。
   
    《英语锁钥》(月刊)
    1943年9月创刊于永安,英语锁钥出版社出版,主编林天兰,副主编王藏修、刘独峰,立达书店总经售。该刊为东南唯一英语自修读物,辟有应用文修辞、文法、文选、翻译、会话、国际新闻、英诗、戏曲、通讯、习题等栏目。为学校青年和一般公务人员提供研习英语辅导材料,颇受欢迎。何时停刊不明。
   
    《公余生活》(月刊)
    1943年10月10日创刊于永安,福建省驿运管理处公余生活月刊社编行。该处处长丘汉平兼主编及发行人,副主编杨振先,第2卷第5期后增加郑瑞梅副主编。第3卷起社长丘汉平,副社长兼发行人盛澄世,主编杨振先、郑瑞梅。到1945年8月出至第3卷第5期止停刊。
    丘汉平在《发刊词》中说:“中国的贫弱,虽由于物质的落后,但归根到底还是由于知识的枯竭”。对该刊发行抱三种希望:“第一,希望能引起国家社会的人士,对于公务人员的生活和智能加以更深切的注意,了解他们的‘心身’两方面,了解他们的活动范围”;第二是想唤起公务人员做事不忘读书,对于身心和智能能求进步,不撞钟过日”;第三是“希望公务人员认识自己地位的重要,认识自己是建设新中国的工作人员,做到‘富贵不能淫,威武不能屈’的境地”。该刊循此方向,作了一定努力。在内容上既有国内外政治时事论述,亦有各种知识介绍,书报评介,学术研究、生活指导,还有相当篇幅文学作品。柳亚子、千家驹、许钦文、董秋芳、姜庆湘、钱今昔等都在该刊登过文章,颇有影响,留日诗人覃子豪先后在该刊连载《东京回忆散记》四篇,其中《郭沫若先生》(回忆之二)一篇,说到与郭老在东京的一段过从,有一定的史料价值。
   
    《教学资料》(月刊)
    1943年12月创刊于永安,福建省教育厅编行,高时良选编。主要选取有关教学资料、补充读物等,到1946年3月出至第4卷第6辑止停刊。
   
    《联合新闻通讯》(半月刊)
    1943年12月创刊,永安联合新闻社编行,社长兼发行人蔡力行。到1944年12月终刊。
   
    《永师学生》(双月刊)
    1944年1月创刊于永安,福建省立师范学校学生自治会编行。辟有教学动态、意见、论述、时事研究、文学习作、生活描绘、见闻杂记、学习心得等栏。1944年5月出至第3期止停刊。
   
    《联合周报》
1944年2月创刊于永安,原由《东南日报》驻永安办事处编行,主编蔡力行,编辑有蔡振扬、姚隼、刘独峰、马义等。1945年1月从第2卷第19期起,由东南出版社接办,主编仍挂蔡力行,但实际职责已由东南出版社的首任经理李达仁接替。到1945年7月出至第3卷第26期止,因国民党顽固派制造“永安大狱”而被迫停刊。
    该刊侧重报导国内外政治时事新闻,辟有论著、讲座、大众论坛及文化消息等栏目,也收有部分文艺作品。主要撰稿人有羊枣、王亚南、章靳以、王西彦、赵家欣、余志宏、谢怀丹、郑书祥、叶康参、彭世桢等。当时在重庆、桂林等地的知名作家、学者,如郭沫若、柳亚子、巴金、章乃器、茅盾、唐弢、艾芜、骆宾基等,也时在该刊发表文章,在东南各地有较大影响。
   
    《中教与社教》(月刊)
    1944年5月31日创刊于永安,福建省教育厅编行,编辑徐君梅。该刊由《中等教育》改刊而来,目的是能“同时容纳社教方面的稿件,提供社教人员以进修的读物”,“当就社会教育化,与教育社会化方面,开辟一条新的教育途径”。先后辟有论著、实际经验、实况介绍、补充教材、通讯研究、书报介绍、教育动态、法令章则、专载等栏。该刊前后只出5期4本(4、5期为合刊)。
   
    《十日谈》(旬刊)
    1944年5月创刊于永安,十日谈出版社编辑,立达书店经售,社长兼发行人庞德身,主编海岑、编辑朱侃、陆清源、马云等人。1945年4月已出第12辑。
    该刊是一种纯文艺集丛,仅见第3辑目录,中有巴金、徐中玉、许杰、雷石榆、周丁的文艺论文和文学作品,还有施蛰存、周学普的译作等。
   
    《民意》(月刊)
    1944年7月15日创刊于永安,福建省临时参议会民意月刊社编行。该刊拥有社务委员10人,临时参议长郑祖荫兼发行人,主编赵家欣、黄哲真,编辑委员还有沈炼之、谌震、李由农、卢秋涛、郑拔驾、谢怀丹等16人。队伍甚为壮观。《征稿简则》称该刊“以研究宪政实施,促进地方自治,联系各级民意机构,导扬真正民意为宗旨”。郑祖荫在《发刊词》中提出四个目标:一“不忽视今日世界民主政治利弊的研究”;二把“五权宪法”在理论上加以发扬光大,并“毫无保留地透过理论而渗入将来的宪政的实质里”;三把“宪草”作为“最重要的研究对象”;四“在地方自治的动态报导上尽最大的努力”。目标亦很宏伟。但临时参议会本身却是个虚设的机构,毫无权力;所谓地方自治亦只是空头支票;实施“宪政”也不过是骗人的幌子而已。
    但该刊在编辑人员的努力下,却部分地反映了民意,较客观地报导了国民参政会的消息,刊登了一些进步人士的文章,如王亚南的《民主问题与经济问题》,羊枣的《东线的伟大胜利》,赵家欣的《宪政与言论自由》等,该刊的“舆论辑要”栏,亦多选载进步报刊的文章。
    该刊到1945年12月出至第3卷第6期后迁福州编行,一直到1947年8月出至第6卷止终刊。
   
    《国际时事研究》(周刊)
    1944年9月1日创刊于永安,福建省政府编译室和福建省研究院社会科学研究所联合编辑,刘建绪题签,东南出版社经售。主编是著名国际问题专家羊枣(杨潮),编辑还有谢怀丹,李达仁等。到1945年6月25日出至第39期止,因国民党顽固派制造“永安大狱”而被迫停刊。
    该刊是一份评论国际时事和军事动向的政治性刊物,所报导的时事新闻,比一般报刊都来得快捷及时,而且材料新颖,立论正确,观点鲜明。刊末附编的每周世界大事记,亦取舍严谨,编排独出心裁,是当时东南最为畅销的刊物之一。
    羊枣利用这块阵地,先后发表了54篇国际时事和军事评论文章,共40万言。其中《箭在弦上的太平洋新攻势》、《锁钥地带的鏖战》、《战神降临敌帝国》、《返回菲律宾》、《太平洋战争新局势》、《环绕世界战场》、《人类命运在铸造中》、《从柏林到东京》、《方兴未艾的欧洲政争》、《德意志的悲剧》、《黎明的欧洲》等篇,材料翔实,剖析深刻,文笔犀利,论述精辟,而且预见性强,不仅在国内令人叹服,广为传诵;而且有的还被美国新闻机构发往外国,在国际上亦有较大影响。羊枣关于太平洋和欧洲的论文,当时就已分别由赵家欣和金仲华编成单行本在全国发行。
   
    《南潮》(月刊)
    1944年10月1日创刊于永安,国民党福建省执行委员会编,该会宣传处(设永安省府路14号)发行。编辑者郑东白、郑粟如、陈垄生等。该刊系政治、经济、科学、文艺综合性刊物。征稿旨趣称“以学术立场阐扬三民主义,并籍以增进青年之学术研究兴趣”。辟有时事论坛、论著、报告、文艺等栏。1945年1月已出第3期。
《师专青年》
    该刊系三民主义青年团福建支团直属师专区队编,仅见1期,是1944年出版的油印本,为“民族复兴节纪念特刊”。
   
    《大湖政教》
    1944年创刊于永安,大湖福建省立永安师范学校兼办的永安县国民教育示范区编。黄震在《发刊词》中说,该刊的目的是“使师范生对于国民教育之推行和地方基层政治之设施,都能得到优良的实习场所”。仅见出1期,中有刘建绪的训词,王家骥的《三月来之国教示范工作》及工作报告,附录等内容。
   
    《师潮》(月刊)
    1944年创刊于永安,福建省立师范学校哲学会出版股编。第2期出版于同年12月15日,系油印本,后未见续刊。
   
    《社会科学》(季刊)
    1944年底创办于永安,1945年3月出版创刊号,福建省研究所编行。主编人为著名经济学家王亚南。1945年9月编出第1卷2、3期合刊。第4期后迁福州编行。直到1946年6月,出至第5卷第1、2期合刊止终刊。
    社会科学研究所始办于1940年9月,时为省研究所属下之社会科学部,主任吴芷芳,初设长汀厦大校内,同年11月省研究所扩组为研究院后不久迁到永安。1941年4月社会科学部改名社会科学研究室,崔宗埙为主任。1942年5月扩大为社会科学研究所,沈炼之为所长(初兼代),下设政治经济、历史两组。1944年7月沈炼之辞职,聘王亚南继任。该所在王亚南主持下,为扩大研究对象和提高工作效率,把政治经济组扩大分为两个组,聘羊枣为政治组长,章振乾为经济组长;历史组亦扩大为文史组,王亚南自兼组长。该所还聘用了一批中青年研究人员,有余志宏、谢怀丹、李达仁、胡瑞梁等,开展了大量的学术研究和社会调查工作,尤其在王亚南组织领导下,章振乾率领的对闽西革命老根据地的土地改革情况和经济状况调查,成果显著,影响很大。
    《社会科学》是王亚南任期创办的一种学报,王在创刊号上发表《社会科学与自然科学――代发刊辞》,提出了社会科学与自然科学并重的观点,号召人们把当时被歪曲、伪装、轻视的社会科学挽救出来。创办以来有不少专家、学者在该刊发表了学术价值很高的论著,在国内外都有一定的影响。
   
    《福建银行季刊》
    1945年4月30日创刊于永安,福建省银行总管理处研究室编,该行经理丘汉平为发行人。《发刊词》提出“希望本刊能成为研究本省经济问题的一个中心刊物”。创刊号为“福建问题专号”,有刘建绪、王亚南、徐之圭、周昌芸、章振乾等人文章,及省属各经济部门的工作概述。该刊容量较大,有国内外经济信息、经济统计资料、经济调查、法规辑要等。周宪文、周佐年、杨振先、季天祜等常发表论著。
    该刊1947年1月出至第2卷第4期止改刊为《银行季刊》,由银行季刊社在福州编行。到1948年1月终刊。
   
    《龙凤》(双月刊)
    1945年4月30日创刊于永安,龙凤月刊社编辑,永安新阵地图书社经售。主编兼发行人黄萍荪。到1945年9月已出第3期。
    该刊是一份大型综合性文艺期刊,辟有论议、哲学、史地、考据、史料、文艺等栏。其政治观点较为反动。第一期刊登的“冬藏老人”的《六十年来的希望》,文前《编者附职》里说:“冬藏老人,籍赣东,八口之家,于十数年前为红军杀戮无遗”。第2期刊有署名“记者”的社论《你们要消灭中国固有文化么》,谩骂“中共割据土地,非法活动,其阴谋纂窃政权的策略,是以武力与文化为二大骨干”,恶毒攻击进步文化界为“数典忘祖,陷中华民族之精神文明于万古不变之境”,狂叫要“立刻起而堵击,赶快加以纠正”。该刊第2期于1945年5月1日付印,8月15日出版,正好紧罗密鼓地配合国民党特务在永安大肆逮捕进步文化人士,制造震惊中外的“永安大狱”。
    该刊同时也刊登了一些知名作家、诗人的作品。如钱基博的《章氏国学讲习会》,詹安泰的《论诗之风格》,南社诗人朱剑芒的《台湾诗词丛话》及“龙凤诗存”等,收存一些史料。
   
    《福建省研究院研究汇报》
    1945年12月创刊于永安,福建省研究院编行,是一份发表该院各科所研究成果的大型学刊。分社会科学论文、农林论文、动植物论文、工业论文四个部分。周昌芸院长在《序言》中说,本刊“乃为本院各所研究工作之综合报告”。尤以社会科学论文影响最大。第1号登有王亚南的中国公经济研究》和章振乾的《闽西土地改革区新租佃问题的研究》等论文。第2号于1947年6月于福州出版,登有王亚南《政治经济学上的中国经济现象形态》,章振乾的《闽西土地改革区公田经营方式研究》以及傅衣凌、张来仪、胡瑞梁、黄震、候刚等人论文。
    该刊用中英两种文字出版,在国内外发行。
   
    《福建省研究院社会科学研究所研究汇报》
    1945年12月创刊于永安,省研究院社会科学研究所编行,是一份报告学术成果的刊物。1946年12月在福州出第2期后终刊。
   
    在永安编行的其他期刊、杂志还有:
   
    《福建省政府工作报告》(月刊)
    1936年5月创刊于福州,1938年5月迁永安编行,省政府秘书处编辑,1942年5月终刊。
   
    《福建气象月刊》
    1936年5月创刊于福州,由省立福州测候所编行。1938年5月迁永安,不久由省测候总所(后为省气象局)编。1942年12月终刊。
   
    《福建省政府公报》(周刊)
    1937年1月创刊于福州,省政府秘书处公报室编行,1938年5月迁永安,至1946年底终刊。
   
    《福建农报》(月刊)
    1937年11月创刊于福州,省农业改进处编,1938年5月迁永安,到1939年12月终刊。
   
    《闽卫消息》(月刊)
    1938年4月创刊于福州,同年5月迁永安。1940年6月停刊,同年9月复刊,更名《闽卫通讯》。
   
    《物价金融月报》
    1938年4月创刊于福州,同年5月迁永安,8月停刊。
   
    《气象通讯》(月刊)
    1938

上一篇:抗日战争时期永安进步文化活动大事记

下一篇:闽台文化论文

您是第:3266310访问者

      电话:0598-3651551  邮箱:yatsg@163.com  网址:http://www.fjyalib.net      

闽公网安备 35048102000027号 闽ICP备18008776号-1 Copyright© 2016 永安市图书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