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图片文章
  • 推荐文章
稻田香菇栽培技术
发布时间:2016-11-16 丨 阅读次数:834

稻田种菇是一项开发稻田资源、引导农民致富的好途径。能调温保湿,减少虫害,提高菇的质量和产量,可扩大香菇种植区域,同时具有操作简单、省工的特点,易被菇农接受。现将其栽培技术介绍如下:

选好菌种。应选择适应性强、个大肉厚、易产生花菇、产量高的香菇菌种。

适时栽培。根据后茬作物茬口安排、香菇生长季节等确定适宜的栽培时间,海拔较高的地区可适当提早。香菇在大田的生产期为10月至次年5月,香菇后作稻大田生产期为5—9月。

菌袋培养

配制营养料:选择新鲜、无杂质、优质原料,营养料配方为(芦苇、草粉)40%、杂木屑35.5%、麦皮23%、石膏1.5%,营养料含水量为58%。

菌袋制作:①调料。要求配方、材料、含水量必须达到“两匀一充分”,即料与料混合均匀、料与水搅拌均匀、料吸水充分。只有母袋营养成分相同、含水量均匀一致才能保证每袋都能出菇且产量高。②装袋。用装袋机装袋,一般6—98人相互配合,1人负责铲料,1人负责套袋并挤紧,1人负责把袋撑开递到套袋人手上,1人负责接袋摆放整齐,2—4人负责扎口。装袋一定要挤紧压实,保证主体密实、松紧一致。内袋规格为折角袋折幅宽18㎝,外袋折幅宽20㎝、长55㎝,内袋一端扎活结,料袋装好扎好后套上外袋,两端均扎成活结。③灭菌。采用改进型成盘式灭菌灶进行常压灭菌,烧火开始要猛,要求4—6小时内料堆最下层袋内料温达到98—110℃,然后保持高火6—8小时,停火闷8小时出锅,搬至接种场所冷却。④接种。当袋内料温全部冷却至30℃时接种,接种前对接种场地用气雾消毒剂熏蒸消毒,待异味散尽后接料人员入室再作空气喷雾消毒后接种。接种时,将菌种掰成条状,按满菌穴(不悬空),并压下穴孔周边薄膜。菌棒堆放在清洁、干燥、通风、黑暗或微弱光场所,按井字形交错叠起来,每层3—4棒,每堆7—8层。

翻堆:接种后15—20天翻堆,翻堆时剔除杂菌菌棒,注意通风降温,菌丝走满后,脱去菌棒外面塑料套袋。

地埋栽培

地块选择:选择交通便利、排灌方便、向阳避风、保水能力强、无污染、面积大的稻田。提前清除稻秆、杂草等,筑畦宽145—150㎝,畦高20—30㎝,沟宽30—40㎝,每亩放1万菌棒。每隔3—3.6m立2m高木桩,上盖遮阳网,木桩和网用绳子固定。在菌棒下田前耙碎、耙平畦面,畦沟保持有水。

地埋栽培:将菌棒1/2—2/3埋入土中,每畦平放3—4排菌棒,排列整齐,深度一致,菌棒之间要靠紧,插上竹条,盖好薄膜。

把好转色关。当菌棒达到生理成熟时,脱去塑料袋,菌棒在畦上排满后,立即插上竹条,竹条拱起盖上薄膜,保温保湿。头3—4天尽量不揭膜,若期间温度过高、湿度过大,或在菌棒长满浓白的绒毛状菌丝时,每天揭膜通风1—2次,每次20—30分钟,增加氧气、光照,限制菌丝生长,促进转色,7—8天后开始转色时可加大通风量。

出菇期管理。白天盖紧菇床薄膜,夜间揭膜降温,保持温差10%,连续3—5天菌棒表面就会出现白色皱纹,不久就会长出菇蕾。第1批菇不必灌水,随着香菇子实体的增大,逐步降低湿度,采菇前2天,畦面相对湿度控制在80%;每潮菇采收结束后控水,20天左右若第2期潮菇需灌沟水,以不淹菇袋为止,浸透菇畦,湿度提高90%,可促进子实体发生。每天通风1—2次,随着子实体的生长,通风量随之加大,一般早晚通风,夜间盖膜。灌水后,加大温差刺激的同时,用薄木板敲打菌棒表面以增加出菇量。

病虫害防治。香菇主要病害有青霉、绿霉和毛霉,虫害主要有菇蚊、菇蝇、螨类、蛞蝓、跳虫、白蚁等。清洁卫生,加强通风换气,注意水分管理,发现病害及时清理,病害菌棒及邻近菌棒要喷洒PH值为10的石灰水,出菇期间禁止喷施农药。

适时采收。坚持先采原则,争取获得高产优质。按商品菇要求采收,当菌伞尚未完全张开、菌盖边缘稍内卷、菌褶已全部伸直时,为采收最适期。采菇应在晴天进行。

上一篇:第一篇

下一篇:山区养鱼用中草药防治“三病”效果好

您是第:3251539访问者

      电话:0598-3651551  邮箱:yatsg@163.com  网址:http://www.fjyalib.net      

闽公网安备 35048102000027号 闽ICP备18008776号-1 Copyright© 2016 永安市图书馆.